馬英九總統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Yingjeou
哲學家皇帝
作者:陳之藩
到此作工已半月,不像是作工,像是恢復了以前當兵的生活。如果我們中國還可以找出這樣緊張的工作,那只有在軍隊裡了。同事的有從韓國剛當過兵回來的,有遠從加州大學來的學生。我問他們,美國作工全這樣緊張嗎?他們異口同聲的說:「這裏可能是最輕閒的。」
如不置身其中,可能怎樣說也不容易說明白。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時的草;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時的牆,下工以後,只覺得這個人已癱下來,比行軍八小時還要累得多。
今天下工後,已近黃昏。我坐在湖邊對著遠天遐想。這個環境美得像幅畫。當初造物的大匠畫這個「靜湖」時,用的全是藍色。第一筆用淡藍畫出湖水;第二筆加了一些顏色用深藍畫出山峰;第三筆又減去一些顏色,用淺藍畫出天空來。三筆的靜靜畫幅中,斜躺著一個下工後疲倦不堪的動物。我想整個美國的山水人物畫,可以此為代表。
雖然眼前景色這樣靜、這樣美,我腦海中依然是日間同事們的緊張面孔與急促步伐的影子。我的脈搏好像還在加速的跳動。我昏沈沈的頭腦中得到一個結論:「這樣拚命的工作,這個國家當然要強。」
中學生送牛奶、送報;大學生作苦力、作僕役,已經是太習慣了的事。這些工作已經變成了教育的一部分。這種教育,讓每一個學生自然的知道了什麼是生活,什麼是人生。所以一個個美國孩子們,永遠獨立、勇敢、自尊,像個哲學家帝王。
希臘哲人,想出一套訓練帝王的辦法,這種辦法是讓他「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,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。」這是作一個帝王必經的訓練,可惜歐洲從未實行過這種理想。沒有想到,新大陸上卻無形中在實踐這句話,每一個青年,全在無形中接受這種帝王的訓練。
作卑微的工作,樹高伊之自尊,變成了風氣以後,崢嶸的現象,有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。耶魯大學有個學生,父親遺產三十萬美金,他拒絕接受。他說:「我有兩隻手,一個頭,已夠了。」報紙上說,「父親是個成功的創業者,兒子真正繼承了父親的精神。」
青年們一切都以自己為出發,承受人生所應有的負擔,享受人生所應有的快樂。青年們的偶像不是叱吒風雲的流血家,而是勤苦自立的創業者。富蘭克林自傳,是每個人奉為圭臬的經典。
我們試聽他們的歌聲,都是鋼鐵般的聲響的:
人生是一奮鬥的戰場
到處充滿了血滴與火光
不要作一甘受宰割的牛羊
在戰鬥中,要精神煥發,要步伐昂揚
──郎法羅
我很欽佩在綠色的大地上,金色的陽光中,一個個忙碌得面頰呈現紅色的青年。
然而,我在湖邊凝想了半天,還是覺得,這個美國青年畫幅裏面仍缺少一些東西。什麼東西,我不太能指出,大概是人文的素養吧。我在此三四個月的觀感,可以說:美國學生很少看報的。送報而不看報,這是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。
「哲學家帝王」,不僅要受苦,還要有一種訓練,使他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,可惜這一點,美國教育是忽略了。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。
愛因斯坦說:「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?」這話並不是偶然而發的,多少專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,這種現象是會窒死一個文化的。
民主,並不是「一群會投票的驢」;民主確實需要全國國民都有「哲學家帝王」的訓練。在哲學家帝王的訓練中,勤苦自立,堅忍不拔那一部分,美國的教育與社會所賦與青年的,足夠了。而在人文的訓練上卻差得很多。
晚風襲來,湖水清澈如鏡,青山恬淡如詩,我的思想也逐漸澄明而寧靜。
天暗下來,星星,一個一個的亮了。
(本文為高中教材)
── 民國四十四年七月二日於紐約州靜湖
※若侵犯著作權請來信告知
記者孟慶慈、陳怡靜、胡清暉、凌美雪/綜合報導
國立成功大學昨天表示,作家陳之藩於2月25日下午病逝香港,享壽87歲。校方將擇期舉辦追思會,緬懷一代文學家。
文建會主委龍應台聞訊表示,「陳先生的散文是我們好幾代人的共同人文記憶,可以說,他和朱自清、徐志摩一樣,代代相傳,是我們的『國民作家』。」龍應台認為,文字的力量,是綿長不滅的。「陳之藩就在我們不滅的溫馨記憶裡。」
科技人享譽文壇 影響學子甚深
出生於1925年6月19日的陳之藩,是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哲學博士,曾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、美國波士頓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,亦曾在成功大學擔任長達10年的客座教授。陳之藩從事電機工程教學與研究、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多篇,身為科技人,但深具人文素養,熱愛寫作並享譽文壇,影響學子甚深,更被譽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之一。
陳之藩膾炙人口的文章非常多,著名的散文集包括《旅美小簡》、《在春風裏》及《劍河倒影》。國家教育研究院指出,陳之藩的文章長期收錄在國中或高中的課本,最為人熟知的是〈謝天〉,從1972年迄今陸續收錄在國立編譯館、民間教科書南一、康軒和翰林版國中國文教材,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,尤其是「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,就感謝天罷」,讓人朗朗上口。
另外,描寫作者飄零異邦的感觸、懷念祖國的作品〈失根的蘭花〉,從1966年到2002年的部編版國文課本都有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目前已沒有民間教科書收錄。收錄在部編版本高中課本的〈哲學家皇帝〉,從1971年至1998年。至於南一版高中國文目前則有收錄〈自己的路〉。
成大有系統保存整理陳之藩文稿
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老師陳嘉英分析,陳之藩文字平實不花俏,在日常生活事件中思考社會、人生。其成長階段歷經戰亂及逃難,看到生離死別,也強調家、國是一體的,有別於多數現代人的想法,同時,他本身具有五四精神,希望努力學習西方概念,幫助國家進步。
陳之藩受邀到成大擔任客座教授的10年,讓他與成大、台南之間特別有感情,因此寫出多篇與台南有關的作品,收錄在《散步》一書。成大還於2009年發起「搶救陳之藩文獻計畫」,包括找尋、整理文獻資料,訪問師友學生等,有系統地整理陳之藩的文稿,擔任計畫負責人的成大教授湯銘哲與陳之藩是忘年之交,還多次赴香港探望陳之藩,陳之藩得知成大的計畫後雖感動落淚,但仍不改幽默本色、指著自己回問湯銘哲:「是要搶救我嗎?」
後來,成大曾在2010年舉辦陳之藩文物特展、2011年舉辦陳之藩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,當時健康已不理想的陳之藩仍坐輪椅,特地從香港返台出席活動。而成大過去為其保留的電機系研究室及其相關文物,陳之藩當時也已授權全部捐給成大。
與妻童元方忘年戀鶼鰈情深
湯銘哲憶老友,提及陳之藩與妻子童元方相差30歲的忘年戀也讓人印象深刻,湯銘哲曾形容兩人「感情濃郁得像永遠在談戀愛」。湯銘哲第一次見到童元方的印象,更讓他畢生難忘,當時陳之藩和童元方穿戴式樣相同的外套與帽子,「兩位學者,像時下年輕情侶一樣穿著一模一樣的情人裝」。
在「沒有詩人的國家是沒有星光的」訪談中,湯銘哲也提及兩人的戀愛故事,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童元方畢業自台大中文系,16歲時的她讀了陳之藩的〈寂寞的畫廊〉而感動不已。兩人後來在哈佛相遇,經常在查爾斯河岸散步,談詩談文學,心靈非常契合,2002年在拉斯維加斯結婚。陳之藩晚年旅居香港,期間兩度中風,都是童元方無微不至在旁照料。
陳之藩愛寫也愛讀,在搶救陳之藩文物計畫進行時,小姨子童元任負責整理陳之藩在台北的書信和手稿,卻發現姊夫家處處都是書和信紙,她曾笑稱:「該有書的地方有書,不該有書的地方也是書,連衣櫃都有,甚至有兩大盞臨時照明燈,看來就算停電了,姊夫還是要看書寫東西」。
記者孟慶慈、陳怡靜、胡清暉、凌美雪/綜合報導
國立成功大學昨天表示,作家陳之藩於2月25日下午病逝香港,享壽87歲。校方將擇期舉辦追思會,緬懷一代文學家。
文建會主委龍應台聞訊表示,「陳先生的散文是我們好幾代人的共同人文記憶,可以說,他和朱自清、徐志摩一樣,代代相傳,是我們的『國民作家』。」龍應台認為,文字的力量,是綿長不滅的。「陳之藩就在我們不滅的溫馨記憶裡。」
科技人享譽文壇 影響學子甚深
出生於1925年6月19日的陳之藩,是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哲學博士,曾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、美國波士頓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,亦曾在成功大學擔任長達10年的客座教授。陳之藩從事電機工程教學與研究、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多篇,身為科技人,但深具人文素養,熱愛寫作並享譽文壇,影響學子甚深,更被譽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之一。
陳之藩膾炙人口的文章非常多,著名的散文集包括《旅美小簡》、《在春風裏》及《劍河倒影》。國家教育研究院指出,陳之藩的文章長期收錄在國中或高中的課本,最為人熟知的是〈謝天〉,從1972年迄今陸續收錄在國立編譯館、民間教科書南一、康軒和翰林版國中國文教材,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,尤其是「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,就感謝天罷」,讓人朗朗上口。
另外,描寫作者飄零異邦的感觸、懷念祖國的作品〈失根的蘭花〉,從1966年到2002年的部編版國文課本都有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目前已沒有民間教科書收錄。收錄在部編版本高中課本的〈哲學家皇帝〉,從1971年至1998年。至於南一版高中國文目前則有收錄〈自己的路〉。
成大有系統保存整理陳之藩文稿
台北市景美女中國文老師陳嘉英分析,陳之藩文字平實不花俏,在日常生活事件中思考社會、人生。其成長階段歷經戰亂及逃難,看到生離死別,也強調家、國是一體的,有別於多數現代人的想法,同時,他本身具有五四精神,希望努力學習西方概念,幫助國家進步。
陳之藩受邀到成大擔任客座教授的10年,讓他與成大、台南之間特別有感情,因此寫出多篇與台南有關的作品,收錄在《散步》一書。成大還於2009年發起「搶救陳之藩文獻計畫」,包括找尋、整理文獻資料,訪問師友學生等,有系統地整理陳之藩的文稿,擔任計畫負責人的成大教授湯銘哲與陳之藩是忘年之交,還多次赴香港探望陳之藩,陳之藩得知成大的計畫後雖感動落淚,但仍不改幽默本色、指著自己回問湯銘哲:「是要搶救我嗎?」
後來,成大曾在2010年舉辦陳之藩文物特展、2011年舉辦陳之藩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,當時健康已不理想的陳之藩仍坐輪椅,特地從香港返台出席活動。而成大過去為其保留的電機系研究室及其相關文物,陳之藩當時也已授權全部捐給成大。
與妻童元方忘年戀鶼鰈情深
湯銘哲憶老友,提及陳之藩與妻子童元方相差30歲的忘年戀也讓人印象深刻,湯銘哲曾形容兩人「感情濃郁得像永遠在談戀愛」。湯銘哲第一次見到童元方的印象,更讓他畢生難忘,當時陳之藩和童元方穿戴式樣相同的外套與帽子,「兩位學者,像時下年輕情侶一樣穿著一模一樣的情人裝」。
在「沒有詩人的國家是沒有星光的」訪談中,湯銘哲也提及兩人的戀愛故事,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童元方畢業自台大中文系,16歲時的她讀了陳之藩的〈寂寞的畫廊〉而感動不已。兩人後來在哈佛相遇,經常在查爾斯河岸散步,談詩談文學,心靈非常契合,2002年在拉斯維加斯結婚。陳之藩晚年旅居香港,期間兩度中風,都是童元方無微不至在旁照料。
陳之藩愛寫也愛讀,在搶救陳之藩文物計畫進行時,小姨子童元任負責整理陳之藩在台北的書信和手稿,卻發現姊夫家處處都是書和信紙,她曾笑稱:「該有書的地方有書,不該有書的地方也是書,連衣櫃都有,甚至有兩大盞臨時照明燈,看來就算停電了,姊夫還是要看書寫東西」。